小米su7的事,让子弹再飞一会!
这是泽思的第1842篇文章
在写这篇文章前,我先声明,我不是小米的员工,也不是小米员工的家属,既没有小米的股票,也没有小米公关部的授意,只是单纯想写这篇文章,仅此而已。
我是研究舆情的,我不愿看到一有舆情事件,大家不是以客观事实为基准,而是用情绪来代替事实,用话题来代表民意,更不愿意看到一些自媒体乱带节奏而赚得盆满钵满,而民营企业却毫无招架之力,然后信心崩塌,这是一个非常恶性的循环,也不是舆情监督的题中之义。
四天前一辆小米su7发生车祸,引起电池燃烧,车内三名乘客不幸遇难。这件事在昨天破圈发酵,成为重大舆情事件,受此影响小米的股价午后大跌6%,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恒生科技板块的表现。
先把核心信息总结一下:三个乘客是去外地考公的女大学生,夜间行车,启用了NOA驾驶辅助系统,车速110km+。开到一半路上有一段维修,用路障封闭,需要汽车转入逆行车道,辅助智驾检测到异常情况后,一边警告驾驶员一边减速,同时让驾驶员接管车辆驾驶。但随后汽车还是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,碰撞时速97km。从汽车智驾检测发现异常(22:44:24),到让驾驶员接管车辆,再到最后撞上水泥桩(22:44:28),前后不过3-4秒时间。车内驾驶员在启用了辅助驾驶后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(22:36:48有方向盘脱手预警),突遭变故来不及反应,最终发生惨剧。根据雷军昨晚的微博发声,最终的时间应该是2秒。
事发后其中一位遇难者的母亲在网上发帖质疑,质疑的点在于电池为什么会燃烧,车门为什么没打开,以及小米公司在事发后没有联系和慰问她。这给小米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舆情压力,尤其是公司创始人雷军的个人微博,有大量用户留言质疑。也有很多的汽车自媒体借机发难,对小米以及整个新能源车进行抨击,这些都不用举例,大家去评论区或者短视频平台刷一刷就都有了。
以上是客观事实部分,纯描述,接下来是我主观评论的内容。
电动车高速碰撞后发生电池燃烧,这是行业很普遍的随机事件,现有的锂电池技术没人可以担保绝对不燃烧。小米su7用的是很成熟的产品,但也难免万一。至于车门没打开,目前只是遇难者家属的单方面陈述,有多种可能性,比如乘客碰撞后处于昏厥状态无力开门,比如碰撞后车门物理变形无法打开,比如碰撞后电子解锁系统出现故障,不易开门,目前不好说是哪一种,调查需要时间,所以不要先入为主。
这也是我文章题目就表达的观点,让子弹飞一会,给调查一些时间。当然,也许因为车子的烧毁,调查也不能给出最权威和全面的数据,那么也请不要轻易下结论,而是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,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评判。
至于小米为什么没联系遇难者家属,公告里有解释,“将在警方的许可和指导下,与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,全力协助善后事宜。”就是说这种事不能随意联系,要听警方安排。其实车祸事故后车企没有义务一定要联系和安抚遇难者家属,至少传统油车的年代没这说法,但新能源车的销售有别于以往,消费者经常是喜欢公司老板的形象,认可公司文化和价值观,才会去买车,有点像粉丝经济。因此当车祸发生后,公众普遍觉得公司应该主动联系和安抚遇难者家属,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不代表没及时联系就有责任。
中国有一句话叫“人死为大”,但很多事坏也是坏在这句话上,因为只要有了这句话,就变成了可以压倒一切的招牌。事实上,如果小米的车子没有质量问题,而是驾驶员操控的问题,那么照道理小米公司是没有责任的,但在中国呢,哪怕你没有责任,也要在这句话的重压下担当责任。
当然,生命的逝去是值得惋惜的,NOA系统识别路况异常后只给了驾驶员不到4秒的时间接管驾驶,这个预警范围有待商榷,大家以后不要轻易盲信辅助驾驶,技术不成熟,别拿自己的安全做实验。
最后讲一讲这波舆情为什么这么大,其实雷军和小米吃到了互联网宣传的红利,但是也被流量反噬,有多少人看他们是眼红的,这一波逮到机会了,当然就想狠狠捶。而且国人,绝大部分都是看热闹不怕事大,喜欢跟风一起骂人,骂的对不对暂且不论,反正越是骂的自信,骂得大声,越是有流量,司马南就是最好的例子,当然对于这个货,我早在2023年就预言此人必然出事,这里把链接(此人,一次次投机,一次次煽动!)奉上,供各位读者爽一下。
最后表达一下我的观点:雷总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,是很值得尊重的。任何汽车都会出问题,没有完美,不要吹的时候么吹上天,贬的时候么贬到底,这不是一个成熟社会、成熟民族该做的事情。个人IP是双刃剑,雷总已经出来道歉,也很真诚。此次事故需等待警方最终调查结果,但已为智能驾驶技术敲响警钟。车企需强化系统冗余设计,用户则需理性看待辅助驾驶功能,避免过度依赖。
备注:好友徐晓勇对此文亦有一定贡献,在此感谢。
作者:文艺泽
编辑:爽爽
来源:泽思